创新思路破解沙漠经济难题
最近,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相继打响。尤其可喜的是,相关各地把治沙、致富两道难题联合起来破解,为荒漠化综合防治带来一抹新绿。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点治理区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的治沙实践充分说明,向沙漠经济进军正当其时。
首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区内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只有70多公里,在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在生态建设的同时,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过去,内蒙古个别沙区种植沙柳,很快给黄沙披上绿装。但沙柳需要平茬,平茬则越长越旺,不平茬则活不过7年。农牧民不再为烧柴发愁后,平茬就没了积极性,导致大片沙柳枯死。随着沙产业勃兴,企业用沙柳做复合板材、造纸和搞生物质发电,高价收购沙柳。“反弹琵琶”带来沙柳的大面积种植、平茬和管护,促进企业增效、牧民增收、沙漠增绿,生产、生态、生活实现了高水平的有机统一。
其次,要科学认识沙漠,既要斗沙,又要用沙。要认识到,防沙治沙也要循序渐进、区别施策。山水林田湖草沙匹配好的地方,完全可以对小片沙地进行歼灭;重要的生态地区,需要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降雨条件差、沙漠集中连片的地区则要打好阻击战,确保沙源不扩散。还要认识到,沙漠有破坏性,也有独特性。眼下,许多地方在沙漠、戈壁、荒漠所谓的“沙戈荒”地区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沙漠。
最后,还要因地制宜选择业态。能培育沙生植物的地方,可按“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原则,发展新型农业。不能培育沙生植物的地方,则可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沙漠景色独特的地方,还可发展沙漠旅游、沙漠越野等第三产业。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因地制宜向沙漠经济进军,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国家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和全社会自发投入资金29亿元,累计完成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0.9万平方公里,使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得到整体治理的沙漠。在此基础上,引凌入沙,把黄河流凌由水害变水利,在沙漠里建成鱼米之乡。同时,在沙漠里种植甘草,发展医药产业,并开展光伏治沙和旅游会展。
土地沙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防沙治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向沙漠经济进军,还需打开思路、持续努力才行。 (作者:陈 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