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奔驰和宝马化敌为友的,是这“桩”生意
最近的车圈似乎也开始流行 “找搭子”,从造车到卖车,从充电到换电,各种合作消息不断。
先是华为鸿蒙智行,先后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四家车企牵手;随后新势力蔚来“换电朋友圈”扩容,长安、吉利相继加入;11月30日,作为“外资品牌战队”,豪华品牌奔驰与宝马在中国的公司也开始联手,计划共建超充网络。
何以“化敌为友”
原本相互竞争的车企,为何在充电换电领域却能抱团合作?
以奔驰和宝马的合作为例,双方以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建设超充站。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
模式上,该合资公司的充电网络将向公众开放。宝马与奔驰的客户可享受专属尊享服务,如即插即充、线上预约等无缝数字化充电体验,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充电补能一直以来是电动汽车使用的痛点之一。根据《2023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对于燃油车消费者来说排在第一的关键购买因素为品牌信赖度,而在电动汽车消费者来看,续航里程与充电时间更为关键。
对于车企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在产品设计时增加续航,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配套的充电设施建设,让车主能在更多地方更快地给汽车充上电。
充电桩根据充电速度的不同,分为慢充、快充、超充。慢充主要以交流电形式充电,快充与超充则通过直流充电技术的高压来快速补能。行业内通常将功率120KW以上的“品牌专属直流充电桩”称之为“超充”,三四十分钟就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充满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支持超快充的车型已经有保时捷Taycan,小鹏G9、G6,特斯拉全系,极氪001FR,极狐阿尔法S、阿维塔12、智界S7多款车型,2023年下半年以来,主流车企的旗舰车型大多开始逐步升级至800V的高压电气架构。800V平台有助于大幅提高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
同时,为了提升车主体验,充站设施也是车企的重点布局方向。特斯拉早在2014年就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了首个超级充电站。截至2023年11月1日,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经建成1800多座超级充电站,1.1万多根超级充电桩;造车新势力中,小鹏S4超快充站在2022年8月亮相,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30座,公司高管预计将在2025年底建成3000座超快充站。相较于新能源车企,奔驰宝马的超充站起步较晚,宝马的超级充电站项目今年才启动,到年底预计将建成约50个站。
充电桩建设属于重资产行业,奔驰与宝马联手不仅可以发挥各自运营的经验,加速追赶,还可以减少资金压力,同时奔驰与宝马在品牌调性和客户群体上也存在重合,可以减少充电桩的空置率。
充电、换电多方混战
除了自己造超充站的车企之外,在中国的充电市场中,还存着大量充电设施运营商(如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还有走换电站路线的车企(以蔚来为代表)。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在充电桩数量上,充电运营商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公用充电桩保有量为252.5万台,排名前列的均为电池运营商,其中特来电运营47.6万台、星星充电运营42.7万台、云快充运营41.3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领先于蔚来的15232台和特斯拉的10722台。
但有业内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尽管运营商在充电桩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目前充电运营商的投建速度已明显趋缓,平均的月增长率大概在3%~5%左右,而车企投建的增速则非常激进,月平均增速可能有10%左右。
他分析认为,充电运营商面向的市场主要在B端充电市场,比如网约车、出租车,还有一些公交车场用场站,但这类市场已逐渐见顶。但C端市场的供应不足还很明显,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保有量或者分布远达不到新能源车企的需求。此外,自建的基础设施不仅能提升车企对自身客户的服务能力,对车辆销售和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充电在加速,换电也是如此。
蔚来“换电联盟”的建立更加快了换电的普及。11月29日,就在长安汽车宣布与蔚来合作换电业务仅仅一周之后,吉利控股与蔚来又在杭州签署了换电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换电电池标准、换电技术、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及运营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吉利与蔚来的换电合作将在“私家车”和“营运车”两大体系间同时开展,意味着蔚来换电模式在B、C两端的商业价值已逐渐显现。蔚来创始人李斌此前透露,有4到5家车企在沟通换电合作。如果这些合作能够成型,对于换电标准的统一势必会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至于充电、换电谁能胜出,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从体验上来看,换电的体验是要超过超过充电的,基本几分钟就能完成,而即便是超充,车主等待的时间也要几十分钟。但由于电池技术标准统一等问题,换电也存在局限性,即便蔚来开放换电网络,能够使用的车型也很有限,换电网络的规模很难快速扩大。不过长远来说,随着超充和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充换电的体验会逐渐趋同,至于谁能胜出,就得看未来市场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