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云汇财作为国内大型的新闻财经媒体平台,提供7X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蹦床第一股”三柏硕,难逃“代工厂”宿命

时间:2023-11-29作者:宸云之家分类:保险理财浏览:81791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年来在疫情的肆虐之下,全球经济陷入萧条。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等政治事件的爆发,令国内外贸行业遭受巨大冲击。许多以外贸、跨境赖以生存的企业都在苦苦挣扎,三柏硕就是其中之一。

据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三柏硕营收2.9亿元,同比下滑44.94%;归母净利润1210万元,同比骤降87.25%。近两年三柏硕业绩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不过近期中美元首会晤提出新愿景,重启中美贸易大门,令三柏硕在二级市场上备受追捧。

目前其股票已经连续8连板,八个交易日内,涨幅偏离值累计超110%。中美贸易的缓和无疑让三柏硕“峰回路转”,迎来一线生机。但是在疫情和政治因素双重影响下,也暴露出了严重的产业问题。上市后的三柏硕距离生机勃勃还很遥远。

上市前后业绩冰火两重天

或许很多人对三柏硕这家企业很陌生,确实从成立至今,三柏硕已经变换了三个名字。从早期的海硕钢塑到三硕健康再到如今的三柏硕,都在说明其拥有着不短的经营历史,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蹦床王”就是业内外给予三柏硕的称号。

据数据显示,2020年三柏硕蹦床产量占国内蹦床总产量的比例为29.13%,位居国内第一;旗下品牌思凯沃克2020年销售额位居全球第一。无论是在产量还是销额,三柏硕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无愧为蹦床界的“领头羊”。

在国内全民健身热潮的风口之下,作为蹦床这个单一赛道的王者,三柏硕于2021年开始冲刺资本市场。据其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5.74亿元、9.51亿元和12.0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77亿元、1.26亿元和1.29亿元。

从财务数据上看,三柏硕的业绩显示了较强的增长和持续性,可以称得上“小而美”。但是三柏硕的上市之旅却受到了外界众多质疑。


首先就是其营收全靠境外业务支撑。2019年至2021年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5.45亿元、9.13亿元和11.65亿元,营收占比均在95%以上。

尤其是在2020年以13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知名蹦床品牌思凯沃克,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海外营收占比。值得注意的是思凯沃克的财务数据非常优秀,从三柏硕的金主降身为子公司而且还是低价出售,本身就充满了疑点。

其次相对于同类型企业,三柏硕的研发实力薄弱。例如2020年其研发费用为2352万元,营收占比仅为2.47%,远低于4.54%的行业标准。产品力低下无疑会左右其市场表现。

尽管业绩背后存在诸多质疑,三柏硕还是在去年10月成功登陆深交所。但是半年之后随着2022年财报的发布,三柏硕的“变脸”业绩也公之于众。

2022年其营收为5.67亿元,同比下滑53.01%;净利润6570万元,同比下降48.87%。用腰斩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而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年第三季度。

全球经济转弱、欧洲局势动荡、中美贸易摩擦、海运成本激增等因素影响下,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三柏硕业绩由热转凉。此前外界种种质疑和担心都变成了现实。

如果外部大环境一直未见好转,那么三柏硕的业绩注定难有起色。这也侧面说明,作为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其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隐患。退一步讲,如果产业及时调整优化,三柏硕的业绩也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蹦床已达天花板,代工成最大隐忧

以产品来划分,三柏硕产业结构为四大类:蹦床、健身器材、运动器材和备件。2019年至2021年,蹦床贡献了近六成的营收,健身器材营收占比在20%左右。从营收上来看,2022年业绩倒退至2019年水平,问题就出现在蹦床业务。

相比2019年蹦床营收下降了近7900万元,和巅峰时期的2021相比下降了4.29亿元。今年上半年蹦床营收为7517万元,已经降至亿元以下,营收占比仅为40%。

三柏硕对于业绩下滑的解释为全球经济下行和俄乌战争问题,导致欧美市场需求下降。但是细究之下,其业绩快速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蹦床市场的衰退。

这就是比较值得玩味的地方,诚然中美贸易摩擦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收购了思凯沃克后,却没有保持住美国市场,反而在清库存,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

但是不管怎样,美国和欧洲市场营收的骤降都在说明,其蹦床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触及天花板,上升空间不大。所以三柏硕把重点放在了健身和运动器材。


据其招股书显示,募集的6.8亿资金中一半用于休闲运动和康养器材基地建设,试图把休闲器材打造为第二曲线。但是不管是蹦床也好,还是健身和运动器材,三柏硕想要摆脱营收困境,就必须撕掉“代工厂”标签。

自2020年以来,二级市场迎来体育器材上市热潮。无论是已经上市的三柏硕、康力源和通达创智,还是正在IPO的力玄,他们都有相似的共同点:海外营收占比过高,都是迪卡侬的代工厂。

2019年至2021年,三柏硕代工营收分别为5.67亿元、5.79亿元和7.22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99.21%、61%和60%。近两年代工比例下降,其实是因为思凯沃克由大客户变为自主品牌所致,实际上经营模式并未发生本质改变。

同时三柏硕的营收也非常依赖大客户。2019年至今,迪卡侬、沃尔玛、亚马逊、爱康等前5大客户贡献了70%以上的营收。不难发现这些大客户全是清一色的跨境电商和体育零售商。

换而言之在消费市场不景气的今天,三柏硕短期内还是要靠这些金主存活。但是“代工+跨境”的钱并不好挣,代工让三柏硕的业绩处于被动,没有话语权;而跨境则意味着面临海运、关税和政策等重重压力。

“蹦床第一股”三柏硕,难逃“代工厂”宿命

虽然三柏硕也有自己的品牌思凯沃克和瑜阳,但是都有各自的苦恼。思凯沃克刚刚收购,国外市场仍处于萎靡状态;瑜阳面向国内,但知名度不及迪卡侬和特步等品牌,自主品牌之路任重道远。

转战国内市场,尚需改革创新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三柏硕的业绩,肯定是“偏科”。无论是产业结构、销售地域还是经营模式,在市场快速迭代的今天都会是其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想要全面发展,目前留给三柏硕只有两条路:一是产业转型,二是自主品牌。

上市后的三柏硕也确实在朝着这两个方向发展,这两条支线最终的指向其实是国内市场,这才是三柏硕的野心。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规模早已突破万亿大关。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为1.36万亿元,其中运动器材市场规模已达2800亿元。

这个千亿大赛道要比三柏硕的海外市场香多了。不过一向深耕海外的三柏硕想要杀回国内市场恐怕会有些“水土不服”。


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市场的残酷内卷。众所周知蹦床是三柏硕的强项,但是由于我国的居住环境,消费级市场中大中型蹦床产品难有发展空间,这也是三柏硕远走海外的原因。

但是想要发展休闲健身器材的话,就不得不面对国内外品牌的双重夹击。目前国内高端健身器材基本上由爱康、力建、必确等海外品牌占领,国内的英派斯、舒华体育等品牌则霸占了中端领域。

在渠道和品牌知名度上,三柏硕还无法和这些企业相比,国内业绩可想而知。2022年其国内营收仅为4352万元,营收占比只有7.67%。想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三柏硕就应该洞悉国内运动器材行业的趋势:年轻和智能化。

在消费级市场上,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选择KEEP、咕咚、悦跑圈等互联网品牌。这些企业的特点就是先做内容寻找细分赛道再延展到硬件产品,建立起生态圈带动健身器材销量。

例如KEEP的动感单车、米家的走步机都是热门畅销的大单品。这些产品爆火的背后当然也离不开出众的研发能力,而这些恰恰都是三柏硕的痛点。

在上文也提到过三柏硕的研发实力并不出众,更糟糕的是从2022年至今,其研发费用一直在缩减。例如截至今年三季度,其研发费用累计1578万元,同比下降了11.41%。

一边是提出了自主品牌化战略,加码休闲健身器材赛道,而另一边却是不舍得销售和研发费用的投入。三柏硕如此矛盾的战略布局或许和其骤降的业绩有关,但是从其战略选择来看,还是局限在代工厂的框条里,国内市场的野心或许也只是笑谈。

结语

2023年即将过去,毫无疑问三柏硕这一年并不好过。复杂的海外环境、内卷加剧的国内市场,让“蹦床王”的业绩在急速下降。尽管近期中美贸易有缓和之势,但是2024年的三柏硕是“喜出望外”还是“强颜欢笑”依旧未知。

通过近两年衰退的业绩,三柏硕把自身的短板暴露无遗。摆脱业绩困境本质上还是要脱离代工厂模式,走自创品牌,国内外平衡发展之路。希望三柏硕能够借鉴互联网品牌思维,提升年轻化的品牌力,或许才能逃离偏科怪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