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云汇财作为国内大型的新闻财经媒体平台,提供7X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南沙如何建成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时间:2023-11-26作者:宸云之家分类:产业经济浏览:9072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以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健齿”)的口腔颅颌面植入式技术为例,给予该技术转化的牙种植体产品目前已入选了国家集采名录,年产值超4亿元。

该技术始于创始人陈贤帅在香港中文大学期间的博士课题,成熟于中国科学院、中山医学运共建“牙科种植体系统研发平台”,最后在大湾区的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市场应用中实现转化。

这正是“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的生动注解。11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报告系列成果在南沙发布,包括《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以及《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以下简称《十大案例》),全面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

“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报告充分总结南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验,将为南沙更多科技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借鉴。”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在致辞中表示。

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之困

《蓝皮书》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指导,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编写,广东省技术市场协会支持发布,从政策、供给、需求等七个维度系统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从供给面、需求面、服务面等六方面凝炼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蓝皮书》指出,从广东省高校院所研发投入支出经费组成来看,来自企业的资金大幅上涨,占比达77.65%。企业作为技术市场中最大的需求主体,充分激活、带动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领域,技术合同数占全省技术合同数超8成。

虽然数据趋好,但背后的“堵点”“痛点”依然以各种形式表征出来。“在企业需求层面,我们看到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和需求出现了一定萎缩。”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李奎观察到,在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大型企业研发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广东省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反而趋于保守谨慎。

“一方面受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可转化的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问题比较突出。”李奎表示。

例如,在科创产业生态链的首环――“港澳成果”方面,蓝皮书指出,大湾区在要素流动、资源对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受到多重因素制约,粤港澳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足,导致港澳成果来粤转化难以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表现为“三地技术交易规模偏小,港澳成果来粤转化数量偏少,成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不多,港澳地区创新资源溢出效应尚未完全形成……”

在李奎看来,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存在“低频高难非标长线”特征,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面临业务变现难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收益难以覆盖成本,线下对接低效率与线上对接难落地并存,科技成果转化人员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服务质量与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破除“不能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困境,《蓝皮书》从打造体制改革“先行地”、打造成果创造与供给“制高地”、打造成果转化落地“首选地”、打造成果转化人才“富集地”、打造技术转移“桥头堡”与“枢纽站”,打造科技金融与成果转化融合“试验区”等六个维度,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的具体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供决策参考。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厚华指出,近年来,广东省科技政策围绕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制度设计,在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等关键环节上作出改革突破,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互融互促,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

李逵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成果转化也遇到了体制机制领域的深层次障碍,更有赖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破解难题,“南沙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拥有先天的政策优势,我想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会发挥这种先行先试的头雁的作用。”

南沙打造科创高地密码之鉴

南沙如何破题?谢伟表示,当前,南沙正加快完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支撑,打造“一金一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联合中国科学院和相关高校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2个,成立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不断畅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全链条创新路径,推动创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蓝皮书》显示,广州南沙在创新发展,推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方面成效显著,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大湾区内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愈加便利、高校合作办学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中,28家南沙区内具有优秀创新管理经验实践的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入选典型案例,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公共创新平台-大型创新小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案例矩阵,共同揭示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南沙密码。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探索协同发展‘研究院+孵化公司’的‘1+N’模式,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建立了‘引进港澳资源、落地产学研成果、推广技术走向世界’的新模式。”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副总裁廖晓东表示,入选的企业案例也是南沙科技创新发展的缩影与见证。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南沙如何建成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数据显示,2022年南沙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到2158家,同比增长33.3%;南沙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902家,创历史新高,为继续南沙科创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中科健齿为代表的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从国有企业产业链孵化、新型研发机构转化、政产学研合作转化、自主创业、高质量专利许可等五个方面凝练科技成果转化的“南沙模式”,为南沙广大科技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借鉴。

“十年前,政府搭建平台引入人才到南沙‘开疆拓土’,我们才有机会通过科研人员,将科学家的想法在实验室里变成成果。”中科健齿副总经理曾彬介绍,得益于政府“不计成本”的长期投入,中科健齿才能在南沙扎稳脚跟,“当时广州市政府和南沙区政府瞄准提升创新水平的目标投入资源,体现了地方政府的高瞻远瞩。”

会上,广州南沙科技创新母基金举行2023年天使类合作机构签约仪式,签约子基金管理机构包括普华投资、飞凡创投、中盈资本、行至资本、海汇投资、琢石投资、三七创投、前海长城等8家。

据悉,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以“天使+创投”的模式,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重要产业领域,目前撬动的子资金规模已超百亿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