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5大外溢效应,中国货币政策更具自主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志锦 上海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9月22日在2023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美联储一年多连续11次加息525个基点,是历次加息周期中加息曲线最陡峭的一次。这种短期大幅加息,必然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也有巨大的外溢效应。
对于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应,王一鸣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资本大量回流美国和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出的巨大压力及汇率贬值压力。
二是,美元升值使新兴市场国家及地区债务规模膨胀和融资成本迅速上升,已经引发了一些结构比较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务危机。
三是,美联储激进加息使投资者的情绪和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对新兴市场的股市、债市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四是,新兴市场为了防范资本外流,也为了应对国内的通胀,会跟随采取比较激进的加息政策。在疫情冲击之后、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这又会增大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
五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使得其他发达经济体也跟随加息,进而对需求形成抑制,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也会有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王一鸣认为,美联储这一轮加息还没有封顶,资本回流美国的态势还没有发生变化,美元尽管短期在加息,但是金融市场的条件甚至比疫情前还要宽松。
“这导致美联储加息对通胀或者说核心通胀的抑制作用不能完全有效发挥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称。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市场的条件是相对宽松的,而其他经济体随着美元加息而加息,金融市场条件是收紧的,这种不对称使得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应还会持续。”
“在全球金融市场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或者说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节奏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没有简单跟随。当然这是基于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通胀形势下作出的决策,应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具自主性。”王一鸣表示,“相较于美联储或者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的大幅度变化,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稳健的,在收紧和放松两个方向上都相对审慎,货币政策总体还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
王一鸣举例称,2020年疫情暴发后,为应对罕见的疫情冲击,美联储快速大幅降息150个基点直至重新回到零利率水平。比较来看,同期中国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仅下调了20个基点后即保持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初期下行相对多一些,在经济逐步回稳后随之即回归并保持平稳。
再如,2022年以来,为应对通货膨胀的超预期回升,美联储快速加息并缩表,连续十次加息达525个基点,是历次加息周期中节奏最快、加息曲线最陡峭的一次,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和资本外流也开始收紧货币条件。中国央行没有跟随加息,还适度地降息,包括7天的逆回购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都在适度下调,贷款利率降到了历史比较低的水平。但这是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作出的自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