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报全扫描:谁最赚钱?谁亏最多?谁被罚?谁退市?
2023年A股“期中考”成绩已尽数揭晓。中报总体增收不增利,总营收35.4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7%,但净利润同比下降4.3%。超八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能力强者恒强效应明显。休闲、生活及专业服务行业净利润增幅最大,达到295.63%;钢铁行业依然笼罩在业绩下滑的阴影中。
2023年中报正式收官。A股5266家上市公司里,除经纬纺机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半年报外,526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
数据显示,与过往相比,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35.44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归母净利润2.95万亿元,同比下降4.3%。
营收增速方面,上半年营收实现正增长的公司有3043家,占比近58%,其中有150家公司的营收翻倍增长。
个股净利方面,上半年有4249家A股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净利过百亿的公司有47家,比去年同期减少4家。共有2719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占比52%。其中643家公司净利润增长100%以上,492家净利润增长50%-100%之间。
从行业来看,据东财一级行业数据显示,A股上半年休闲、生活及专业服务行业归母净利润增幅最大,达到295.63%。此外,电气设备、国防与装备、文化传媒、公共事业等行业排名靠前。钢铁、基础化工、电子设备、建材等行业排名靠后,其中,钢铁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70.19%。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报经营业绩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上半年,上市公司克服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整体保持稳健经营,结构持续优化,预期逐步向好,内生动能不断增强,积极分红、回购增持进一步夯实投资价值,重点领域风险初步遏制,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力支持我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头部公司表现亮眼
在个股营收TOP10的公司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建筑三家央企营收破万亿。
上半年石油行业普遍业绩下滑,不过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继续稳居前二,营收均超过1.4万亿元。
中国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9万亿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351.11亿元,同比下降20.1%。中国石化方面表示,业绩不利好,主要是由于2023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成品油需求快速反弹,化工市场消费恢复较弱。
相较而言,中石油除了营收同比下降了8.3%至1.48万亿之外,这家企业在上半年获得了852.7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4.5%,是“三桶油”中唯一一家实现正增长的,仍然保持2022年年报时“三桶油”中“赚钱王”的称号。
“三桶油”中,中国海油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20.64亿元,同比下降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7.61亿元,同比下降11%。2023年上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导致了该公司业绩下滑。中海油是一家纯上游油气企业,油价波动对业绩影响更为直接。
中国建筑在个股营收排名中位列第三。2023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新签合同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营业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4.9%。中国建筑管理层介绍称,上半年地产销售非常不错,增长接近三成。公司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
营收排名靠前的依次还有中国中铁、中国人寿、中国铁建等央企巨头。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中,营收最高的公司是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收2601.24亿元,同比增长72.72%。
从净利方面来看,个股净利TOP10公司中,有7家来自金融行业,四大行继续稳居前四,归母净利润均超过1200亿元。工商银行净利润1737.44亿元,蝉联榜单冠军。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净利润均超千亿,分列第二、第三、第四位。与去年同期相比,邮储银行跻身前十,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近500亿元;当时排名第八的中远海控今年上半年净利下降了74%,跌出前十。
在个股亏损TOP10中,中国东航亏损额最大,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62.49亿元,百济神州、温氏股份净利润亏损金额排名前二、三。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上半年皆为亏损状态。另外两大航司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也再度上榜。但相比去年同期的百亿亏损,均已大幅减亏,三家航司上半年亏损分别减少66.65%、82.24%、74.97%。2022年是三大航最艰难的一年,营业收入均创下十余年的新低,净亏损额度则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三大航营收几乎都实现翻倍式增长,行业回暖明显。
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地缘政治冲击等因素影响,全球上半年IPO活动持续放缓。不过,根据安永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内地仍是全球IPO活动的重要地区,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28%和50%。其中,全球IPO筹资额前两位均来自中国内地市场,分别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全球前十大IPO中,中国企业占据5席,所涉行业分别为科技、能源和电力、零售与消费品。
今年以来,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作用于资本市场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2月17日,全面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各板块定位更为清晰,对上市企业质量要求进一步提升。
半年来,股票发行审核注册效率和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精准高效支持科技创新功能强化,引导资金流向更具有增长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双创板块成为IPO主阵地;资本市场“看门人”责任压得更实,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报经营业绩分析报告》认为,全面注册制优化资本市场生态,金融服务实体持续深化,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报告统计显示,上半年,首发上市企业173家,全市场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达2872家,数字产业化上市公司1266家,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常态化退市进一步巩固,上半年17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加上已步入退市流程或已锁定退市的公司,共近50家,数量超去年全年,再创历史新高。
安永的预测也显示,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实施,上市过程和退市制度均将不断规范化,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效应日益凸显,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上市重要力量。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此后,多项政策举措的推出,有望更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多月来,包括股票交易经手费下调、头部券商率先下调佣金等利好接连出台。
8月27日晚,财政部和证监会“四箭齐发”。先是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自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这是A股市场继2008年9月以来,时隔15年后再次下调印花税。随后,证监会连续发布了三则政策调整公告:一是对优化IPO、再融资作出新的监管安排,包括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等;二是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三是对融资融券作出最新安排。
分红热潮持续升温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增强投资者持股信心及获得感的重要方式。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继续积极分红回报投资者。据统计,有180家发布中报分红预案,相对去年115家中报分红,同比增幅超50%,180家公司拟分红金额合计2038.87亿元。
多家业绩高增长的公司采取大手笔分红。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最慷慨,拟向全体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2.43港元,同比增长10.5%,A股股息以人民币支付,折合约每股2.22元,分红股总额折算合计475.52亿元,占公司上半年净利润62.4%,派现总金额位列第一名。
中国电信将按照上半年净利润201.5亿元的65%向全体股东分配股息,合计131亿元,每股派发0.1432元股息。
中国联通也拿出上半年净利润的近一半回馈投资者。据披露,中国联通的中期分配方案为每10股拟派发现金股利0.796元,共计拟向公司股东派发约24.91亿元(含税)股利。
中国石化作为龙头公司虽然业绩有所下滑,但分红热情不减,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145元(含税),中期分红比例达49.5%,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73.85亿元,派现总金额位列第三名。
据记者统计,派现总额在百亿元以上的有5家,除上述3家公司外,中国海油10派5.43元,派现总金额258.29亿元,位列第二,中国平安10派9.3元,派现总金额达168.4亿元,排第四位。
分红总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共有11家公司,除去前述公司还有中远海控、双汇发展、紫金矿业、藏格矿业以及中国外运。
其中,双汇发展自2000年起已连续23年向股东分配现金红利,累计现金分红金额达523亿元。
在这前11家公司中,“中字头”及国企达9家,占比82%,体现了国企作为分红“主力军”的一贯作风。
从行业来看,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行业分红公司数量较多,分别有28家、17家、16家。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随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政策引导,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行业间的分红总额分布趋向均衡。
近日,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将分红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挂钩,促进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分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秦川机床、吉电股份等3家近10年从未分红的“铁公鸡”推出现金分红计划。这3家公司公布中报的时间均在减持新规推出之后。
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周建华表示,监管部门将减持与分红挂钩,大幅增强上市公司实施分红的动力,这从制度设计上保护了中小投资者,促进投资者更重视业务与分红稳定的公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良好的分红政策,贯彻分红政策透明、增加分红频率、分红连贯且稳定等理念,将有助于增强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也体现出上市公司对股东的诚信和责任。
罚单、退市远超去年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监管风暴”猛烈。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共开出181张罚单,数量超过去年同期,退市企业数量也超去年全年。
先来看罚单。根据证监会网站数据统计,上半年181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为24.21亿元,罚单数量和金额远超去年同期。
其中,涉及信披违规的数量最多,罚单共有82张,占比接近五成。涉及内幕交易、私募基金违法的罚单数量也高居前三,分别有29张和26张。而涉及操纵市场的罚单仅有7张,不过多数都是巨额罚单,合计罚没金额为16.92亿元。
此外,上半年被市场禁入的人员激增,多数为公司实控人、董事长等。与此同时,A股上市公司实控人、董监高或控股股东遭立案调查不断,包括三七互娱、棒杰股份、华北制药、莱茵生物、旋极信息、复旦复华、金陵体育、甘化科工等在内的近30家公司,均在上半年披露了公司高管、股东等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一事。
业内人士看来,全面注册制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正成为规范资本市场的“压舱石”,未来随着全面注册制的不断实施,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将更加细致,监管部门也会趋于严格。
再来看退市企业。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有17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加上已步入退市流程或已锁定退市的公司,共近50家,超去年全年46家,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以来,A股市场多元化退市特征愈发显著。包括交易类退市、财务类退市和重大违法类退市等案例不断涌现,尤其是交易类退市、重大违法类退市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而在交易类退市标准中,“1元退市”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主流退市路径。
今年以来有20家公司触及交易类退市标准,即“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而在2022年,触及“1元退市”交易类退市标准的公司仅有1家。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在今年20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的上市公司中,触及年报“非标”(即年报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标准的公司最多,达17家。
值得注意的是,紫晶存储和泽达易盛这两家公司均涉及欺诈发行而退市,涉及欺诈发行则不得申请重新上市。
开源证券表示,“退市新规”发布实施以来,在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两所等各方的监管合力下,一批质次公司被有效出清,“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常态化退市机制已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