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发环境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城发环境(000885)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固废处理业务
公司从事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业务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为核心,协同开展餐厨垃圾、污泥、供热、填埋场改造等业务。同时,公司还从事危险废弃物处置和医疗废弃物处置业务。
垃圾焚烧发电业务主要以BOT等特许经营的模式进行,具体由负责垃圾处理的政府部门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选择服务商以BOT模式建设及运作垃圾焚烧发电厂。公司中标后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成立项目公司开展业务。根据双方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公司负责为项目筹集资金,建设及运营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所需用地或由业主方负责取得并提供给公司使用,或由公司自行取得土地使用权。运营的特许经营期通常为20至30年。除投标模式外,公司也通过收购方式取得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特许经营期间,项目公司通过垃圾焚烧获得垃圾处理收入和发电收入。运营期间,由于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调整、物价指数、上网电价等变化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和收入发生变化时,可按照相关协议约定相应调整垃圾处理费。项目运营产生的上网电力由电力部门全额收购,并按相关规定给予电价补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由环保能源公司负责管理经营。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在手订单合计规模28,550吨/日(不含参股公司)。其中,已运营项目30个,垃圾处理能力达26,450吨/日;在建新项目2个(分别是大庆项目和昌吉项目,预计2023年年底前投运),规模2,100吨/日。
危废处置项目与产废单位签订处置合同,办理相应环保手续进行处置,通过收取产废企业处置费用获取利润。医疗废弃物处置主要包括对医疗废弃物的安全收集、运输、贮存,以及无害化处理处置,一般是以区域性(地市级)特许经营的模式收集及处置所属区域内医院、社区诊所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并向产废单位收取处置费用。危废处置和医废业务处置由城发生态公司负责投资经营。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危废处置项目5个,合计年处理规模27.95万吨。其中,已运营项目2个,合计年处理规模3.45万吨;在建项目3个,合计年处理规模24.5万吨。公司医废处置项目7个,合计年处理规模1.743万吨,均已投入运营。
2.环境卫生服务
公司从事的环境卫生服务业务以垃圾分类、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等城乡环卫业务为基础,运用物联网、5G技术和大数据管理等技术,向城乡公用事业服务、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拓展,打造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环境卫生服务业务主要通过投标方式取得,地方政府将一定区域、一定期限的环境服务,通过竞争模式选择专业化的运营(投资)公司,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相关工作,主要通过“政府付费”等方式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管理。服务模式主要分为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模式、PPP等模式。环境卫生服务业务由城发城服公司负责投资经营。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环境卫生服务领域已运营项目20个,年化合同额27,342.10万元。在建项目2个,年化合同额2,122.63万元。
3.水处理业务
公司从事的水处理业务包括供水、污水处理业务,同步拓展村镇污水治理、小微水环境治理等细分领域。公司的自来水供应业务主要通过生产制水、并为区域内的居民和企业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直接向用水居民和企业收取水费的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得收益。污水处理业务主要通过在特许经营权范围内提供污水处理服务并向相关政府收取费用,污水处理服务费结算价格由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有关协议约定核定。服务模式包括特许经营、PPP、BOT、BOO、TOT及委托运营等。水处理业务主要由城发水务有限公司负责投资经营。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运营的供水项目处理规模30.5万吨/日,均为已运营项目。污水项目处理规模50.68万吨/日,已运营项目公司8个,运营污水处理规模29.08万吨/日;在建项目5个。
4.环保方案集成服务业务
公司环保方案集成服务业务主要围绕固废处理、水污染治理、餐厨污泥处置、生态修复、新能源等领域,提供设计咨询、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系统集成、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解决方案。一般采用工程总承包(EPC)的模式进行。公司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获取环保工程承包业务,与业主方签订总包合同,根据履约进度确认收入。设备销售在设备运抵现场经客户验收后确认收入。环保方案集成服务业务主要由沃克曼公司负责经营发展。
5.高速公路业务
公司高速公路业务主要是通过对收费高速公路进行综合开发经营、提供高速公路相关配套服务,对运营的高速公路进行养护、维修及交通安全管理以保证高速公路的通行质量,并按照行业监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对过往车辆收取车辆通行费回收投资,并获取收益。高速公路业务由许平南公司负责投资经营。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管理运营许昌至平顶山至南阳高速公路、安阳至林州高速公路、林州至长治(省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255公里,许平南路段为河南省规划“米”字型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一“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链完备的优势
公司作为全国性综合型的环保平台,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按照“立足河南,辐射全国,走向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公司积极布局省外市场,在省内外多点开花,持续提升市场开发能力。以静脉产业园为基础,纵向延伸环保产业链,在前端设立新环卫事业部,形成城市环卫综合服务和环保方案集成咨询服务,在末端布局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碳交易服务等,横向拓展餐厨污泥、医危废处置、污水处理、清洁能源供能等环保产业业态,使业务范围覆盖全产业链,从而打造一体化、区域化、系统化的高质量环境综合治理服务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地市生态场景,并针对性制定“一地一策”环保画像,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产业链环境综合治理服务。
(二)高效稳定的项目运营管理优势
自成立以来,公司致力于打造以专业化为引领、市场化为驱动的全国型环保产业领军企业,拥有丰富的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经验。在高质量的环保运营能力支持下,公司旗下垃圾焚烧项目运营稳定,污染物排放控制良好,资产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未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运用和运营管理机制的持续改进,公司将逐步成为全产业链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为城市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服务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全方位服务能力。
(三)优质环保及路桥资产公司在项目融资、企业管理、合规运营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公司主要在垃圾焚烧与高速公路两个主营业务中协同发力,为公司长期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优质的环保运营资产盈利能力较为突出,为公司利润稳步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核心路桥资产许平南高速总里程255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3.85%,其养护经验、道路保通、收费服务均达到行业前列,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政策变动风险
环保行业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调控政策紧密联系。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环保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相关政策的实施,也为环保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市政公用环保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相关支持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并得到有效的执行仍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司需要积极地探索模式创新,提升行业的竞争力,以谋求公司业务更好的发展。如果公司所处行业的行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动,将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使得公司面临政策变动风险。风险对策:公司将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建立跟踪机制,适时制定应对策略与措施,积极应对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的变化。同时,进一步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运营效率,着力打造运营核心竞争力;加强成本管控,拓展收入来源,提升项目效益,切实维护公司及投资者利益。
2.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国内环保投资逐年增加,环保行业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保产业、GDP增长、就业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在国家对市政公用环保行业大力扶持的政策驱动下,央企、地方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纷纷进军固废领域,固体废弃物处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未来市场拓展、业务扩张的难度将持续加大。同时国内水务市场已经进入以服务为主的成熟期,可能会有大量的潜在竞争者通过项目投资、兼并收购、寻求合作联营等途径进入此领域。若未来行业竞争进一步增强,可能使公司获取新项目的难度加大,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风险对策:公司将主动研究行业政策、新兴业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力度,推进行业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储备。进一步整合、理顺内部资源,全面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市场管理能力,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积极谨慎谋划上下游产业链并购重组,积极拓展省外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打开天花板,寻求并把握新的市场机遇,争取实现进一步对外扩张。
3.业务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
公司在环保领域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业务范围逐步扩展,以垃圾焚烧发电为原点,逐步延伸至水务、城市综合服务、医危废等多个业务领域,业务链条实现了多元拓展,产业结构和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快速扩大,运营管理项目数量进一步增长,从而对公司的管理能力、人才资源、组织架构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管理与运营难度。若公司管理层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未能与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大保持一致,或者公司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与完善,将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风险对策:公司将建立更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机制和运营流程,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化团队打造,优化人才结构配置、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对各业务板块的赋能和监管,逐步构筑起各业务板块间的组合力,实现内部产业链间的协同效应,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