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四宝”“五水共治”……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民生福祉
央视网消息:从2022年开始,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西北大学、陕西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了保护区内的本底资源调查。目前,各项监测调查数据陆续出炉,进入最后的结题收关阶段。从最新数据中,了解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所代表的秦岭山脉几十年的生态变化。
周至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并于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初的主要保护物种川金丝猴,其种群数量维持了“稳中有增”的良好趋势。
与此同时,保护区范围内与川金丝猴同域分布的原土著物种,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恢复。此外,还有扩散到此,或者被吸引而来,来了就没再走的野生动物,不断成为周至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新成员。
专家介绍,这与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一个重要政策――秦岭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有着直接关系。秦岭地区的森林和栖居其中的野生动物们,都享受到了这项政策所带来的福祉。
最新的调查发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从当初的川金丝猴一种,变为了多种。如今,著名的“秦岭四宝”已尽数在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集齐。
冬季飞播造林 有序推进“三北”生态建设
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玛瑙湖的上空,满载沙米、油蒿、梭梭等植物种子的飞机在进行飞播。内蒙古“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飞播造林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玛瑙湖的上空,每天都有两架直升机轮番作业,每天大概飞播20多吨种子。阴山北麓乌拉特后旗2023年度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是三北工程的一部分,在2023年7月开始施工,计划在2024年2月底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约为77.44万亩。
为了有序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巴彦淖尔市将全市划分为沙漠(沙地)综合治理区、阴山及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河套平原建设区、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区分区治理,计划到2030年完成治理面积3429.14万亩,林草覆盖率超过50%。
三峡库区迎来多种迁徙候鸟
这段时间,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忠县迎来多种迁徙候鸟。在长江支流忠县漕溪河、涂家河、东溪河等水域,鹭鸟、野鸭、斑嘴鸭等多种候鸟聚集嬉戏。
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大湿地生态保护力度,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